■楊 悅
“老干部”原指體制內年紀較大、資格較老的干部,而一些年齡并不大、心態卻變老的中青年基層干部時常以“老干部”自居,他們對待工作缺乏動力和熱情,遇到任務躲著走,表現出無欲無求的“躺平”狀態。新型“老干部”近日受到關注。
年輕干部經過幾年的基層摸爬滾打,積攢了一定經驗和資歷,理應到了能干成事、出成果的階段。但他們年富力強卻“未老先衰”,倦怠感逐漸加劇,早早進入了“中年危機”,本該成為基層工作中堅力量的新型“老干部”選擇“躺平”,其中不乏一些人不推不干的共性因素,也有中青年干部在這個年齡層次的特性因素。
“多干多錯、少干少錯、不干不錯”,部分干部“躺平”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不想干、不敢干、不會干?;鶎庸ぷ骶C合性比較強,容易讓一些人劃水推諉。明晰職責權限,才能避免出現“我不干總有人干”的“甩手掌柜”?!拌F飯碗”制度下,尤其需要發揮干部考核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,解決干多干少一個樣問題,形成能者上、優者獎、庸者下、劣者汰的用人導向,讓混日子的看到后果,實干者看到收獲。既要調動干部干事積極性,也要寬容干部在先行先試、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出現的失誤錯誤,用容錯糾錯機制為敢于擔當的實干者撐腰鼓勁,避免“不洗碗的不會打爛碗”思維蔓延和“消極怠工保平安”。
也有一些干部面臨升遷年齡門檻,加上工作晉升渠道狹窄,在35歲至45歲就失去了干事熱情。固然,考核指揮棒應該樹立優先提拔一線干部的導向,但做好本分不應以升職加薪等利益為前提,不升職就不干事。一個工作班子,豈能有了一定資歷、到了一定年齡,人人都能晉升?這何嘗不是一種論資排輩?較之年輕基層干部,中青年干部優勢在經驗和閱歷,切不可吃老本,甘愿守著一畝三分地,在新環境、新挑戰下喪失先機。任何年齡層次的干部,都應該用成果說話,一級干一級的事、一級有一級的擔當。
歸納新型“老干部”兩種非常典型的“躺平”心態:以別人的表現作為自己是否履行職責義務的判斷標準,避免“吃虧”;根據利弊得失決定是否主動擔當作為,確定有利可圖時才被動出手。干事擔事,是干部的職責所在,也是價值所在。過于功利化的動機丟了干部應有的為黨分憂、為黨盡職、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,丟了時不我待、只爭朝夕、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,須嚴肅戒之。